更新时间: 2025-05-25 18:25:32
有“书目”这个词语,是一批图书的目录式排列,也称文献目录、图书目录。“书目”出自《南史·张缵传》:“缵固求不徙,欲遍观阁内书籍。尝执四部书目,曰:‘若读此毕,可言优仕矣。’”“书目”造句:1、中国古代书目著录有互著和别裁两种方法。2、我想在翻看电子书目和播放列表的时候也有同样的感觉,不过我觉得有些东西还是会被弄丢的。3、在大多数情况下,所有的图书馆都运用书目系统来对海量的信息进行管理和规整,以期其井然有序,方便读者查阅。4、许多图书馆使用定制化的工具栏指向书目和常用全文数据库。
北京书法家协会简介 张胜利:《周易》与《老子》之间有着深切的内在的思想联系2023年大家查书画家作品值得收藏排行榜 (第四期)张胜利:董仲舒的思想在今天还很有市场张胜利:对''心性''的理解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派别感受历史魅力 寻觅艺术灵感一一著名画家刘邦彩亲临成都杜甫草堂【艺随我创 勇攀高峰】书画家张宝林作品荣获''中国艺术创作珠峰奖''张胜利:''为往圣开新学''中书协会员名单-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名单-2007年(3)广西书法家协会会员名单-广西书协会员名单-广西书协会员
历史叙事优点《三国演义》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13] 《三国演义》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依史以演义,作者的创作目的是描绘一部形象化的三国兴亡史,其间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意图十分鲜明。小说的叙事起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终于晋太康元年(280年),比较完整地叙述了汉、魏、吴三国兴起、发展及灭亡的历史。小说借鉴了编年体史书的编著模式,以三国纷争的历史进程为主线,以王业兴废为焦点,把近百年的历史故事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作者以写实的态度,比较客观、完整地展现了这百余年的历史过程,其中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启示。在创作上,《三国演义》继承了传统史学的实录精神,“七实三虚”可以说是该书取材的基本原则,小说中虽有不少虚构成分,但大的历史事件皆取之于史册,主要人物的性格、经历也基本符合史实。 [14] 缺点《三国演义》的写作主体显然没有历史和文学的区分意识,所以,小说文本没有呈现历史与文学的差异性理念,所有历史和文学的故事元素和话语表达都是被混淆界线与纠缠不清的。于是,呈现出令阅读者沮丧的思想场景:本应该区分的历史和文学的差异性被混淆了,而相应的是,本应该被同一性关联的历史理性却被割裂了或缺席了。所以,《三国演义》宿命性地选择这样一种草率和粗俗的历史观:所有历史形式都不过隐藏着国家政治的机械运动和权力的逻辑循环。换言之,历史只不过是暴力和权力的竞技场,是阴谋和权术的帷幕下的各种社会力量的转换与平衡。在所有的叙事场景中,历史的公正性或历史理性被消解和侵蚀掉,只有杂乱的历史故事的剩余物出场和偶然性的碎片主体成为历史的主角。《三国演义》的时间叙事是散点或弥散的,而这些散点或弥散的时间叙事缺乏统一的逻辑线索将它们串联成为一个充满意义的有机整体。因此,存在着时间与故事、故事与人物、人物与时间的多重断裂这类屡见不鲜的现象。与断裂的时间叙事相对应,《三国演义》的空间叙事也存在明显的局限。小说表现的历史空间和地理地域相当广袤而丰富,故事在不同的空间结构中产生、发展、渐变、突转、结局,理应为小说展开多幅富于审美惊异和快感的故事场景。但令人遗憾的是,原有的历史地域的丰富性和变化性没有提供给小说书写者一个自由驰骋的舞台,反而让作者迷途于空间叙事,整个小说的空间结构缺乏逻辑秩序而显得破碎零乱.情节结构三国故事基本上以魏、蜀、吴三国兴亡为纵线,以战争发展和人物活动为材料。九十多年的兴亡史大约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由黄巾之乱至赤壁之战为第一阶段;三国鼎立至诸葛亮病逝为第二阶段:此后至晋统一天下为第三阶段。其间穿插以魏、蜀、吴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纷争,把各种大大小小的战争和文臣武将的奇谋险计逐一带出,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大故事。由于传统章回小说的结构回合之间前后呼应,在紧随主线发展之下,分散之中有集中,首尾一贯,形成一个统一的小说系统。人物塑造《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确有忠奸分明的主观意图,但并非黑白分明一面倒。孔明料事如神,但并非永无错误,曹操是奸雄,也不是毫无优点。关羽忠义勇俱全,然而骄傲自用,不顾大局,例如:要与马超比试武功;谩骂孙权,拒不联婚;耻与黄忠并列,不受五虎将印;轻视陆逊,因而招致失败。作者大量采用了春秋笔法,比如把刘备亲自指挥的火烧新野换到了诸葛亮头上,这种写法寄托了作者自己的理想,作者以为君主只要有宽洪大度的领袖风格即可。如小说中的刘备,文不胜孔明、武不及关张,却被作者颂为明主贤君。但作者又认为,作为“军师中郎将”的孔明,应在军事上表现突出。这种写法是为了加强人物的某种品质而进行的虚构,也达到了艺术的真实。这种笔法也用在了曹操这个一代英雄身上,罗贯中本人正统观念非常严重,他对垂垂欲亡的汉王朝抱着十分同情的态度。因此在小说中,对曹操的描写也很对立:一方面对他平定北方,给百姓带来好处持赞扬态度,如小说虚构了他进入冀州会见几位白发老人,并号令三军:“如有下乡杀人家鸡犬者,如杀人罪。”另一方面,作者对他一步步升为魏公、魏王十分不满。小说多次写了汉王朝的忠臣为反对曹操而进行的不懈斗争,如国舅董承的密谋,国丈伏完的密谋,王必、耿纪、韦晃等的谋乱,曹操都是这些人反对的对象。毛评本《三国演义》在塑造人物时,其所描绘的理想中的君王和将相身长均在七尺五寸以上,大多“仪表非凡、威风凛凛”。如刘备“身长七尺五寸”、诸葛亮“身长九尺二寸”、张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关羽“身长九尺”、孙坚“虎体熊腰”、华雄“虎体狼腰、豹头猿臂”、马超“虎体猿臂,彪腹狼腰”。 战争描写第一点是战争的多样化。书中描述了上百次战争,可以分为陆战、水战,或水陆混合战,例如水淹七军;又可分为攻战、守战;或分伏击战、偷袭战;或分阵地战,游击战;或主将比试,或两军混战,形式多样化。第二点是军事行动与政治策略相结合。如曹操南侵并非毫无目的,是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刘备联吴抗曹是为了有立足之地,然后振兴刘氏的汉室基业。诸葛亮南征是为了解决与南方少数民族的纠纷,稳定后方,以便全力对付势力强大的曹魏。第三点,战争的胜负系于智谋。关键在于运筹者的智能,能不能采纳部下的善计良策,能不能正确判断敌情,能不能客观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静处事。大小战争的胜负无不与斗智用计拉上了关系。第四点,着重写人,不着重写战争过程。吸收《左传》描写战争的经验而详写谋略,略写战斗过程;详写占得上风者,略写位处下风者;详写将胜者,略写将败者。通过几场交锋,逐步将人物性格形象塑造出来。 应用文使用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第一次将书信等应用文体大量、频繁地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书中的许多重要关目和重大事件如桃园结义、董卓之乱、帝王废立、孙坚阵亡、徐州解围、官渡之战、蒋干中计、东吴招亲、曹操平西凉、孙权遗书退老瞒等,都与书信等应用文体的使用效应有关。据统计,全书除了第8、12、25、27、34、38、39、41、42、44、46、48、50、51、68、69、70、78、88、89、90、95共22回之外,其他每回都运用或提到了应用文体,有的章回运用了多种应用文体。作者大量使用应用文可能和全书的文学特点有关,《三国演义》叙写了从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一百余年间重要的社会历史事件,再现了魏蜀吴三个集团的兴衰过程,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之纷纭复杂,人物之多,空间之广,头绪之乱,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堪称数一数二。罗贯中解决“合而难好”的难题的一个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借助于书信等应用文体,把不同的人物和事件联系起来,使头绪纷繁的故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而且,作品的性质是历史演义。历史演义重在再现历史人物的活动,这些人物在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中本来就离不开事务文书的充分运用;又因为是演义而不是历史,故在演绎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历史人物的活动时,可以对包括应用文体在内的史料进行加工改造和适当的虚构。
...1、罗贯中(1330-1400)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太原人。2、他根据历史记载和民间故事,把魏、蜀、吴三国的兴亡,写成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3、书中塑造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典型人物, 例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勇猛粗犷的张飞、机智好胜的周瑜等等。4、内容虽然不尽符合历史事实,但作为文学作品则十分生动引人。5、《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杰作,流传极广。6、 罗贯中(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7、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8、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9、 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10、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11、惟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无名氏编著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12、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13、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14、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15、” 但从罗贯中的传世之作《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罗贯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经天纬地之气。16、他精通军事学、心理学、智谋学、公关学、人才学……如果没有超人的智慧,丰富的实践,执著的追求,何以能成为这般全才?他主张国家统一,热爱中华民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痛恨奸诈邪恶。17、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我们看到了罗贯中依恋故土、缅怀英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他动情地写道: 两岸西风起白杨,沁州存孝实堪伤。18、 晋中花草埋幽径,唐国山河绕夕阳。19、 鸦谷灭巢皆寂寞,并州尘路总荒凉。20、 诗成不尽伤情处,一度行吟一断肠。
...热门三国演义作者 2022-06-23 “《三国演义》的作者为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贯中被称为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其小说分章叙事,每回故事相对独立,同时前后勾连,且分卷分目,对目录文字也很讲究。” 《三国演义》的作者为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贯中被称为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其小说分章叙事,每回故事相对独立,同时前后勾连,且分卷分目,对目录文字也很讲究。 罗贯中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有特殊贡献的作家。他所写的小说很多,都是以乱世为题材,中国历史上只有七个分裂的时代,罗贯中就写了其中三个,除《三国演义》外,相传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逐平妖传》等著作,也曾参与了《水浒传》的编纂、创作。他亦能词曲,所作的杂剧,今所知者,有《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三种,后二种已佚去。罗贯中经历了元末的社会的乱,目睹现实的纷争,对人民苦难深重的生活处境比较了解,对他们的理想追求也有所认识。 罗贯中最善于写战争,《三国演义》中的上百场战争都写得各具特色,无一重复。赤壁之战,尤其写得精彩。赤壁之战的第一个特色是两国开战,三方参与;既有大量的军事活动,又有大量的外交活动,将三国时期的主要谋臣战将都引人这些活动之中。第二个特色是推进和解决矛盾的方法是以斗智、伐谋为主,而不是以交锋为主。作品中大量描写和记叙的是文战而不是武战。第三个特色是时代特征,赤壁之战之前是诸多军阀混战时期,而赤壁之战的一把火,烧出了半个世纪的三国鼎立的历史。 第四个特色是地理特征,曹操、孙权双方,中间横着一条长江,这条长江上垂高天,下接厚地,渺乎苍苍,浩乎无际,或大雾迷天,或惊涛拍岸。于是作战双方,都围绕这一条大江大做文章。这条大江的阴晴变化,时刻都影响着作战双方的战略战术。第五个特色是多重矛盾相互交叉,既有敌我之间的矛盾如曹操要灭孙权,又有盟军内部的矛盾如周瑜要杀诸葛亮;既有明枪、有暗箭、有勾结、有背叛、有正义的伸张,又有阴谋的破灭。第六个特征是:矛盾斗争的结果出人意料:最强者败,最弱者胜;兵最多者败得最惨,兵最少者获利最大。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三国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和六大名著之一。明清时期甚至有“第一才子书”之称。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被称为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他的章回小说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且已经分卷分目,目录文字也很讲究。《三国演义》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三国演义》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 是哪个朝代的2021-10-19 11:10:09文/李男 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其中《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长篇小说,在历史上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呢?三国演义是谁写的早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三国故事就已经被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所赞叹,由其从宋代开始,中国宋朝由于积贫积弱,文人墨客的国家情怀兴起,导致宋人尤为推崇古代的英雄,为我们所熟知的儒将长髯的关公形象也最早见于宋画,元代则有三国杂剧剧本诞生,三国故事已经基本成形,直到明代罗贯中著成《三国演义》,这部旷世巨著终于完成。但是有些学者考证,《三国演义》不仅仅有罗贯中一个作者,后人也有经过补充发展,事实上,《三国演义》公认的作者有三位:罗贯中、毛宗岗、毛纶。三国演义作者是哪个朝代的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毛宗岗(1632~1709),字序始,号子庵,生于明崇祯五年,中国清初文学批评家。毛宗岗是现存《三国演义》的修订者,其情节上有一定的变动,有增删,还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毛纶,字德音,号声山,明代著名文学评论家。与金圣叹是同时代人。他在当时也颇有文名,但一生穷困不仕。中年以后,双目失明,乃评《琵琶记》、《三国志演义》以自娱。评书时,由他口授,再由其子毛宗岗校订、加工和最后定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