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全球各大体育联盟中文官方网站集锦 - 小组讨论- 豆瓣
FIFA 国际足联 http://www.fifa.com 国际足联(The 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Football Association FIFA)于1904年5月21日在法国巴黎的法国体育运动联合会总部正式成,在1930年7月18日,一个永远值得铭记的日子,第一届国际足联世界杯在乌拉圭首都蒙德维的亚的世纪体育场开幕,由此揭开了世界足球新的篇章。国际足联的会员组织总数已经增加到了204个。AFL 澳式足球大联盟 http://www.51afl.com 澳式足球联盟(AFL,Australian Football League)是澳大利亚规模最大也是最成功的本土运动。澳式足球同时在澳大利亚的运动和娱乐产业中占有最大的比重。该运动在澳大利亚拥有最多的观众数目,每年都会吸引超过1400万来自各个地区的观众观看所有级别的澳式足球比赛。 2009年在澳大利亚全国范围内,澳式足球联盟已经拥有了73万注册成员。并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有着稳定的发展。 澳式足球源自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墨尔本地区。与其他足球(SOCCER) 的规则不同,澳式足球(就其最高等级的澳洲足球联盟规则而言),每队含替补球员(interchange player)在内共有18人 ,比赛在板球场或差不多大小的草地球场上进行,球场长度可达185米 (200 码);这样的场地比起其他规则的足球赛大很多 (差不多是英式足球的四倍)。这种比赛和其他球赛相较,最大的特色是速度快以及球的移动自由度大。FIBA 国际篮联 http://www.fiba.com 国际篮球联合会是一个国际性的篮球运动组织,由世界各国的篮球协会组成,总部设于瑞士日内瓦。它负责制定国际篮球球例、制定篮球比赛用的篮球场和篮球规格(例如:篮球框的高度、篮球场的长阔度、禁区的大小、三分线的距离和比赛用球等)、控制球员的调动、 任命可以在国际篮球比赛执法的球证和举办大型篮球比赛。由1932年成立至今,共有213个会员国家。由 1989年开始分为五个地区委员会,专责处理该地区篮球事务,五个地区委员会包括:非洲地区委员会、美洲地区委员会、亚洲地区委员 会、欧洲地 区委员会和大洋洲地 区委员会。 NBA 美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 http://www.nba.com NBA(全称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是美国第一大职业篮球赛事,代表了世界篮球的最高水平,其中产生了迈克尔•乔丹、 魔术师约翰逊、科比•布莱恩特、姚明、勒布朗•詹姆斯等 世界巨星。该协会一共拥有30支球队,分属两个联盟东部联盟和西部联盟;而每个联盟各由三个赛区组成,每个赛区有五支球队。30支球队当中有29支位于美 国本土,另外一支来自加拿大的多伦多。ITF 国际网球联合会 http://www.itftennis.com 国际网球联合会(International Tennis Federation, ITF) 国际网联的任务是制定、修改和实施网球规则,在各级水平上促进全世界网球运动的发 展,在国际上维护网球运动的利益,促进和鼓励网球的教学,为国际赛事制定和实施规则,裁定国际网联认可的正式网球锦标赛,增强协会会员的影响力,维护联合 会的独立,确定运动员的资格,管理业余、职业及业余一职业混和型比赛,合理使用联合会的资金,维护网球界的团结及监督这些规则的实行等。FIA 国际汽车联合会 http://www.fia.com http://www.autosports.org.cn (中国汽车运动运动联合会) FIA(Fede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I'Automobile-FIA),国际汽车运动联合会,简称“国际汽联或“FAI”,1904年成立。总部现设在法国巴黎,明年将移至瑞士苏黎世。以 推动汽车工业发展为宗旨。最高权力机构是世界汽车旅游理事会和世界汽车运动理事会。两个理事会的主席均由国际汽联主席担任,分别另设一名执行主席。两个理 事会的成员各由会员代表大会产生的来自不同国家的21名委员组成。其中较有影响的委员会有:赛道及安全委员会、一级方程式赛车委员会、拉力赛委员会、卡丁车委员会、汽车旅游委员会、制造厂商委员会等。 国际汽联每年根据各国的申请在世界上约80个国家和地区安排包括世界锦标赛、世界杯赛、世界大 奖赛和地区赛在内的近800场各类国际汽车比赛。MMA 综合格斗 http://www.mixedmartialarts.com http://www.mmafighting.com MMA是英文“Mixed Martial Arts”的简称,中文全称即是综合格斗。 MMA是一种集观赏性、娱乐性、竞技性于一体的优秀运动项目,现已成为国际武术搏击比赛的主要 项目。MMA运动是拳击、kickboxing、柔道和摔跤等运动的完美结合,可以说是搏击运动的十项全能。MMA比赛是体育比赛规则上的一个突 破,MMA的规则对所有的武技一视同仁,不同武术流派的练习者可以在统一的规则下同场竞技。MMA运动的赛规可以让各方高手在一个公开且公平的环境下进行 较量,是真实公平的一种竞赛方式。在比赛中允许使用击打、抱摔、关节技等各种技术,并在选手倒地时继续进行比赛。踢、打、摔、拿等各种武技都可以得到完美 的展示。

pp体育发布中超半程大数据:观看人次超5亿
日前,国外媒体《体育媒体观察》盘点了全球最受关注的几项体育赛事,高尔夫PGA锦标赛、纳斯卡车赛、WWE、NBA、MLB与NHL位居收视率前六。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最受欢迎的这些赛事,相较自身以往也依旧处在低迷之中。以今年成功赶超NBA、MLB等顶级联赛的纳斯卡车赛为例,今年创下了该赛事20年来的收视率最低。 在新冠疫情这个黑天鹅事件下,全球体育赛事几乎被“团灭”。然而在国内,中超却成为一支“绩优股”,在全球体育行业的严冬中,于一个多月前重启的中超联赛在收视数据方面完成了逆势上扬。 据中超独家新媒体版权运营方PP体育官方数据统计,7月25日的中超揭幕战上,首日观赛总人次超过3000万。其中,广州恒大与上海申花的焦点之战吸引约2000万人次。在揭幕战之后,观众数据仍在持续走高,本赛季中超前8轮观看人次超5亿,同比增长了12.1%。其中单轮流量从第2轮开始稳中有升,在第5轮和第7轮都达到了4年的单轮最高流量。这些总成绩不仅意味着原有观众群体被大幅激活,同时背后还有不少细节亮点。 根据PP体育公布的数据,本赛季中超重启之后,新增用户占比达到了20%,这为中超人群注入了不少新鲜血液。另外,移动端观赛的用户占比也相比上赛季有了大幅提升,PP体育APP端前8轮轮均收视相较上赛季超过12%,同时8月日均互动量相较7月也上升了53%。 全球体育赛事严冬中,为何中超能够逆势飘红? 在疫情黑天鹅的冲击下,传统体育赛事的线下场景被迫关闭,这几乎完全切断了这些赛事的财路。一损俱损的还有大量依附于赛事的体育媒体、商业赞助等。为了尽快止损,不少体育赛事选择了空场重启,通过线上来保证版权方与赞助方的权益。而不少体育媒体为了提高营收,也大范围采取了内容付费这种变现方式。 知名体育媒体ESPN在UFC空场复赛之后便推出了付费订阅服务,观众可选择单场付费观赛或者包月、包季观赛。同样的情况在NBA中更加普遍,由于版权媒体过多,AT&T TV、Youtube、TNT、ABC等网络、有线电视媒体也都采取了内容付费观赛模式。 线下商业化场景关闭,赛事与版权方通过线上场景拓宽商业变现道路的做法无可厚非。但是在疫情影响的特殊年份之下,钱包并不充裕的观众似乎不愿意为这些付费内容埋单了。各大赛事收视率创下历史新低便是证明。 与这些急于止损的体育媒体相比,中超的独家新媒体版权运营方PP体育则反其道行之,不仅没有延续以往的付费观赛模式,而且还将所有中超场次在移动端完全免费向观众开放,这也成了中超“逆袭”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一策略不仅充分激活了原有的中超观众,还吸引了约20%的新增用户。除了放弃内容付费,PP体育在中超赛事的转播上继续砸下“血本”,在平台中上线了云观众、云主场、周边商店等诸多全新玩法。 虚拟“云主场”能够让线上观众通过点击爱心、评论以及发送道具等方式为支持的球队聚集声浪,用这种互动性的方式让两队球迷进行比拼。这种新玩法带来的效果也十分明显,在中超揭幕战中,共有21.7万球迷参与到了“云主场”活动中,充分调动了观众的观赛热情。 另外,线上周边商店的开启也为广大观众提供了更加贴近线下的观赛体验。这一系列动作下来,原本在线上观赛的大量观众收获了与线下别无二致的观赛体验。 在内容维度,PP体育为中超打造的内容矩阵也在这个特殊赛季进行了全方位升级。节目板块方面,《中超零距离》、《中国足球大有希望》等日更、周更节目几乎铺满了赛事以外的时间;前线采访,PP体育派出了比以往更加庞大的一线记者团队。 在技术层面,PP体育第一次实现皮球和ZOOM视频连线进入演播室直播环节。同时,以直播的形式为球迷们呈现了运动员生活区的内部情况。另外,“让我看”与“我要看”功能也为用户提供多角度观赛的体验。 零门槛观赛加上比以往更加丰富的观赛内容维度、更加便利的观赛技术吸引了大量的新老观众,成为了中超在疫情期间逆势“飘红”的主要原因。 就在今天,中超官方宣布大连赛区将开放观众看台,现场氛围将逐步恢复到疫情前的状态,不难想象,在线下场景与更加丰富的线上场景相辅相成之下,中超联赛的关注度将继续迎来高峰。 PP体育“不计成本”背后有怎样的深意? 最近几年,体育产业进入了寒冬,资本退潮,赛事IP的价值也受到影响。疫情这只“黑天鹅”更是让版权的价值进一步缩水。作为媒体平台,如何与版权IP携手共渡难关,成为了全球性的课题。PP体育在中超运营方面的尝试,或许对整个行业有参考价值。 首先,通过免费观赛策略,媒体平台能够充分挖掘观众资源,快速激活原有用户并且极大地拓宽用户边界。同时比以往更加丰富的观赛体验也能够持续提升用户粘性,带来更多变现可能性。 其次,无门槛的观赛为中超带来了庞大的流量,这会进一步提升中超对商业赞助的吸引力,帮助其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版权价值。等到后疫情时代,手握中超独家新媒体版权的PP体育在营收方面会有更大的想象空间,与中超携手实现双赢。 PP体育在疫情期间的运营策略对其他赛事IP的转播也有借鉴意义。不少赛事与版权方为了及时止损,几乎都选择了内容付费这种方式,但仅靠于此并不是赛事与媒体平台安然度过疫情、乃至实现盈利的最佳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疫情之下,赛事场景完全让渡给了线上,这恰是媒体平台对内容进行升级的绝佳机会。内容为王,内容的升级能让媒体平台拥有更强大的生命力。目前,因为国外疫情防控局势仍不明朗,整个体育产业必然面对一场“持久战”。媒体平台帮助版权方提升IP价值,以及激活老用户、获取新用户,比重度依赖付费模式单一方式更有价值。如果这种运营策略能够在整个行业中普及,那么在疫情结束之后,全球体育产业会以更快的速度复苏,走出泥淖。
里约奥运撩起荷尔蒙 除了金牌我们还要体育大片
(本文首发于“电影涨资势”,欢迎微信搜索filmmore关注) 1905电影网专稿 8月6日早上七点(请定好闹钟),里约奥(大)运(冒)会(险)就要正式开幕了。 今年虽然我们是秉承生命第一、友谊第二、比赛第三的宗旨,但四年一届的奥运会还是为这个夏天的尾巴添加了不少槽点、荷尔蒙和小鲜肉。 里约奥运不仅是全球体育迷的狂欢,各大视频网站也为之“疯狂”。近日,腾讯宣布,已率先获得奥运赛事的网络播映权。新浪、搜狐、乐视等平台也在加速布局。体育赛事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大步迈入泛娱乐时代。 同持续火热的电影市场一样,中国的体育热潮也迎来了风口期。作为发展最为迅猛的两大产业,双方都在谋求更多合作与跨界的可能性。彭于晏的体育“三部曲”口碑都还不错 近几年涌现的的《激战》、《翻滚吧!阿信》和《破风》都可以看做中国体育电影的有益尝试,但无论是数量还是票房,与体育和电影两大产业的体量相比都远远不够。中国体育电影应该如何“破风”?被寄予厚望的《李娜》真的能承担起破局重任吗?【中国体育电影有“四少”】 作品少,类型少 提到中国体育电影,记忆中浮现的无非是两大类。一类带着浓重的时代烙印和主旋律色彩,如谢晋的《女篮5号》和讲述女排故事的《沙鸥》等等。 而另一类主要来自于近些年港台电影人们的新尝试。将流行的电影元素与体育题材混搭,不乏明星名导坐镇,满屏的青春荷尔蒙气息扑面而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可以说是彭于晏的体育“三部曲”—《激战》、《翻滚吧!阿信》和《破风》。除此之外还有赛车题材的《极速天使》,黄晓明主演的皮划艇主题的《激浪青春》和篮球主题的《神奇》,以及跳水题材的《听说》等等。 曾经的画风是这样的 不难看出,中国体育电影涉及的项目相当广泛,不仅包括热门项目足球、篮球、赛车等,还包括相对小众的自行车、皮划艇题材。但总体上数量不多,真正意义上的体育题材电影满打满算不过百部,商业大片更是屈指可数,体育题材仍然是不少中国电影人和投资方不愿触碰的禁地。 演员和导演似乎也总是那几个,彭于晏每隔一两年就要练习新项目,《激战》和《破风》也都是林超贤作品。 经典少,获奖少 自从1977年,史泰龙主演的《洛奇》摘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开始,体育电影便开始在奥斯卡中拥有了一席之地。《愤怒的公牛》、《百万美元宝贝》和《弱点》也先后捧得多座小金人。 而反观中国的体育电影,佳作实在凤毛麟角。近几年的华语体育电影在各大颁奖礼上虽然有所突破,张家辉曾凭借《激战》斩获香港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翻滚吧!阿信》也曾获得多项金马奖提名。反映滇藏线骑行故事的《转山》凭借超越极限拍摄出的壮丽美景,获得2011年东京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等等。 但总体而言,无论是获奖数量还是奖项分量与其他类型相比,难免相形见绌。截至目前,还从来没有一部华语体育题材电影,染指“最佳影片”奖项。 票房少 体育电影向来是叫好不叫座。无论是国产电影还是外国大片,在内地市场都难过票房这一关。 《破风》和《激战》两部口碑上佳,但票房都只有一亿多,跟现象级的国语大片不在一个量级。2011年,《翻滚吧!阿信》更是只收获620万内地票房。福斯出品,狼叔主演的《飞鹰艾迪》内地排片遭遇《荒野猎人》挤压,首日不到7%。最终只收获630万人民币票房,堪称分账片“惨案”。 目前体育电影的票房纪录是《弱点》在2009年创造的全球3.1亿美元 其实,《飞鹰艾迪》的全球总票房也只有4600多万美金,虽然口碑爆棚,票房实在算不上出色。目前体育电影的票房纪录是橄榄球题材的《弱点》在2009年创造的全球3.1亿美元,而这一成绩仅在当年的美国市场排在第8位,在所有美国影片中排名第95。体育剧情片只有8部票房突破了1亿美元。 可以说,体育电影先对而言排片低、票房少,不仅仅是中国特色。好莱坞的体育电影也难与特效大制作抗衡。倒是在韩国,有几部“国民”体育电影,收获了票房、口碑双丰收。2009年,冬奥题材的《国家代表》,在当年动员800万观影人次,仅次于灾难大片《海云台》,位列年度票房第二。下一页:叫好不叫座,体育电影是出了名地难拍?
相关资讯
2013年劳伦斯世界体育奖
2013年劳伦斯世界体育奖揭晓,在最佳团队奖的争夺中,中国乒乓球队遗憾落选,欧洲莱德杯队笑到最后,伦敦奥运会后光荣退役的泳坛传奇菲尔普斯获得终身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