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于后世是一部小说,于战争却是一部“兵法”!|曹操|努尔哈赤|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存在,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成为备受世人追捧的一部小说。甚至放到现在,也是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话题。乱世纷争,各路英雄演义尔虞我诈、侠肝义胆,令人们津津乐道。对于后世,《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但是在战争年代,《三国演义》却充当了兵法的存在。 努尔哈赤,清朝太祖,后金的创立者。努尔哈赤自从二十五岁那年,听闻明军误杀了太祖、父亲的噩耗,心中便深深埋下一颗复仇的种子。1583年,努尔哈赤用祖、父所遗留下来的十三副甲胄起兵,开启征途。经过五年时间,收复了建州五部,即:苏克苏浒河部、浑河部、王甲部、董鄂部、哲陈部。随着势力扩大,努尔哈赤并没有停下征途,继而统一女真。随着势力扩大,自认为有了足够的实力对抗明王朝。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成为后金大汗,年号天命。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时隔两年(1618年),宣读“七大恨”,正式对明宣战。努尔哈赤之所以能够从‘十三副甲胄’发展到现在的数万精兵,拥有对抗明王朝的实力,最大的功劳不是某个人,而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努尔哈赤命令军队中每一个人的标配便是《三国演义》,让将士学习里面的谋略、忠诚、英勇,当然,努尔哈赤也是演义的粉丝,三军上下,奉《三国演义》为兵书。 1619年,明朝终于意识到努尔哈赤的厉害,随着抚顺、清河沦陷,明朝不再对辽东坐视不理。委派杨镐为辽东经略,负责对其战略。杨镐与努尔哈赤对战,再现当年“官渡之战”的情形。杨镐充当了袁绍,努尔哈赤充当了曹操。拥兵自重的杨镐集结数十万大军对努尔哈赤发动进攻,原本可以一路平推便可直接要了努尔哈赤的命,最起码明军的战斗力在那摆着,再加上先进的火器傍身,想不赢都难!可惜,杨镐对于行军打仗一窍不通,不用努尔哈赤分散明军,他自己都已经把明军分成四路打散,从不同方向进攻。努尔哈赤则采用“恁[nèn]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策略,将四路明军打的溃不成军,死伤无数。 官渡之战,袁绍拥兵十万,是曹操的三倍;杨镐同样也是如此,拥兵20万,努尔哈赤拥兵六万,也是三倍出头。袁绍的失败在于他识人不明,用人不当,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杨镐也是不会用人、识人,关键时刻掉链子的主,手中有一支机动兵,却对三路明军没有任何策应、措施,毫无统帅能力,军纪散漫。相反,读过《三国演义》的努尔哈赤就不一样了,临危不乱,面对多于己方兵力的明军从未惊慌,而是沉着冷静,这正是一位合格的统帅所该持有的‘特性’。我想,在用人方面,努尔哈赤一直在效仿曹操,采用了“唯才是举”的举措。 打退了明军,努尔哈赤包围了叶赫部,彻底统一了女真族,为大清建立奠定了坚固的基石。可惜,辽宁战役时,被明军一颗炮弹所伤,没过多久便一命呜呼,中年68岁。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三国演义》有那么多历史错误,却为何还被称为千古奇书?|关羽|张飞|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严格来说不是一个人写成,也不是一时写成,而是从宋朝到清朝的几百年间的小说家、戏剧家的集体积累创作而成。三国的故事,在唐朝时期民间就已有纪录流传。唐诗人李商隐就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名言。到元朝时期,民间已经有“斩吕布”、“哭周瑜”等杂剧,不断涌现。这些民间流传的林林总总关于三国的故事,经明朝罗贯中的整理凝练,贯以《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料史实的主线,终于一统了所有流传。一统之后,到了清朝,又造成了诸多版本的混乱,其中以毛宗岗父子的毛氏版本,流传最为广泛。《三国演义》可谓是中国的一部奇书。 《三国演义》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深远的。直到如今我们还依然津津乐道于那些耳熟能详的三国往事,中国人身上都有着不可磨灭的“三国气”。我们品三国、论三国、迷三国却有时候也“误”三国”。误分两面:一是误解了三国,二是被三国所误。 误解三国 金庸评价《三国演义》说:“就文学而论,它的人物塑造功夫也确是第一流的,中国后世的小说家都从其中吸取了营养。”无疑表明了《三国演义》的文学成就的高度。今天的人对三国故事的喜爱是不言而喻的;对三国历史的探求也是不遗余力的;对三国人物的臧否也是异常激烈的。 看今天的网络世界之中,读三国、评三国,揭秘三国、关于三国的文字层出不穷,这是文化的一大幸事。但为了博眼球,有时候对《三国》的解读却走进了一个误区,走了一条狭窄幽暗的小胡同。网络上,包括今日头条上,我们看到到处充斥着对三国武将的武力排名、谋士的智力排名并为此在评论区里争论不休。关于“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的顺序时有变化,解释类的文章可谓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不得不说,面对这样一部享誉中外的名著,无疑走了一条舍本逐末的岔道。这个道走的越远我们越误解了三国。 我们也喜欢用史实来倒贯“演义”、就会发现它的“错漏”百出。然后再拿着史料的证据来指摘“演义”的荒谬。我们无疑是犯了把文学小说和史书划一来看的错误。文学多想象,历史唯求真;但文学一求真,历史就笑了。诸葛亮还是那个“多智而近妖”的孔明,关羽还是那个忠义千秋的云长,他们的生命,一部分是史书的,还有一部分是想象的,合起来就是“演义”的。刻意的贬低和夸张的褒扬,都是轻浮的,这也是对三国的误解。 被三国所“误” 窃以为我们能被三国演义所误的,也正是《三国演 义》所能被称为奇书的一主要原因。《三国演义》有许多许多与事实不合的地方,例如诸葛亮并没烧新野、借东风或演空城计;关羽并没诛文丑、杀蔡阳、过五关斩六将;刘备并没一开始就重用孔明;孔明并没三气周瑜;庞统并没献连环计、也没死于落凤坡;曹操并没追关羽;张飞并没战马超;黄盖并没用苦肉计;黄忠并没死于征吴;陆逊并没因八阵图受困;……等等,太多了。这些都让我们因《三国演义》而误会了历史史实。 它让我们很多人以为这就是历史,历史就是如此。这是《三国演义》的错误,却也是《三国演义》的伟大之处。这就是《三国演义》的文学性!我们无法通过文字语言功底、文学结构以及艺术性来比较《三国演义》和其它伟大的小说的孰优孰劣,因为这会让我们陷入一场无法结束的争论之中。但现在却有了一个很好的方法,那就是它的文学性所带来的效果。《三国演义》的文学性就太迷人了,它造成改变历史的离奇效果。他让我们忘记了循历史覆按,就连学问大家,也在所难免为此犯错。例如既生瑜何生亮的事,清朝的何义门、王世祯、尤侗等都闹了笑话。 《三国演义》虽与历史有不符之处,但在思想上、信仰上、教育上、文字上,却在中国发生了极大的影响。《三国演义》是一个宝山,我们入宝山不能只捡一块砖而出。我们不应只以小格局小气派来钻研“粗枝末叶”而放弃参天云盖。从大一点来讲,就如同我们不能以狭隘和小格局,把中国民族和它的历史局限在“黄帝子孙”的一脉或是“长城以内”的几条江河流域,这是对民族主义的误解。 对于继承祖先遗产的今天的我们,完全不知道遗产的真价,还在整天争论“严夷夏之防”、汉以外是为蛮夷、民族英雄论等,才真正是中国民族的罪人!从这样的观点来看,中国很多的民族英雄是不符的,因为他们终不过还是内战之争,无论是岳飞、还是史可法! 综合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三国演义四大名著(为什么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三国之家
演义,顾名思义,以演绎的方式讲述历史。元末明初罗贯中创作的小说《三国演义》,成为了明清演义小说的开山鼻祖与奠基之作。你可能沉醉于赵子龙单枪救主,却不知七进七出大战曹军乃是罗贯中的艺术创造。你可能会知道岳母刺字,却不知这仅是《说岳全传》的虚构。演义小说,在明清小说流派中也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套路满载的演义小说由《三国演义》而起,演义小说自明朝万历年间繁荣兴盛,一直持续到了清乾隆年间。一百多年的发展,使得小说的创作形成了一定的畅销套路。《三国演义》是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这种模式也被后来的诸多演义小说沿袭使用。言简意赅的章回标题,既朗朗上口,又清晰易懂,极为适合演说。著名评书演员臧汝德经典演说全本《三国演义》
相关资讯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三国演义小说分析)-三国演义-三国之家
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是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历史章回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该书详细的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将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变幻,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和军事......